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 1.四草大眾廟

四草大眾廟
鄭成功來台驅荷時,其先鋒營副將--陳酉,在北汕尾島一役,殲滅荷蘭兵士三百餘人,居功甚偉。清康熙39年建祠奉祀,以表彰其戰功,尊為『鎮海元帥』。

鎮海元帥---陳酉,台灣人,生長海濱,熟水務,秉性剛直,勇力過人,勤奮自勵,人稱牛車友,牽牛板車搬運為業,營生海濱受僱運貨,際遇大清官船來台,臨岸船隻擱淺,眾卒下海力推不遂,群眾簇擁觀望,陳酉自告奮勇挺身而出,單人推船出海,官員讚為台灣奇人,稟奏皇上封官於朝,累陞提督鎮守台南;乾隆皇帝得知渠其在台,忠君愛國,君紀森嚴,威震凶暴,護國安民,功勳顯赫,下昭回朝,欲加封官,時留傳言,陳酉軍令峻嚴,處斬者眾,招致奸官讒妄傾軋,於回朝海中瑩懷鬱結吞金投海自盡,遺體挺立海上漂泊北汕尾島(現址四草大眾廟)前大海,時颶風驟作,船隻出入受阻,當地居民相顧失色,隨船官兵,祈願稟陳皇上建廟奉祀,陳酉遺體遂願而倒(到下方向既今廟址方位) 皇上獲悉,於乎慰以忠肝義膽,正氣磅礡,明詔建大眾廟,謚封陳酉為鎮海大元帥,立廟留名後世膜拜。
 
相關網址:四草大眾廟
地址:臺南市安南區大眾街360號
電話:06-2841610傳真:06-2840846

2.正統鹿耳門聖母廟
正統鹿耳門聖母廟
正統鹿耳門聖母廟,位於臺灣西南沿海、占臺江西緣北線(汕)尾嶼北邊的鹿耳門嶼上。十二世紀末葉早已隨著漁民的東來而駕臨鹿耳門嶼;最遲於十七世紀初葉,棲居北線尾與鹿耳門嶼的海商漁夫已築有草廟奉祀。時廟凡三落:前殿奉祀水仙尊王中殿主祀天上聖母,後殿供奉佛祖。此即鹿耳門聖母廟之創建,其所奉祀的天上聖母一座三尊,信徒尊稱曰『鹿耳門媽』。

明永曆十五年(一六六一),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驅荷,進取臺灣以作抗清復明之基地。鄭王座艦行抵鹿耳門外時已潮退水淺,無法進港。鄭王命設香案,冠帶禱告,祈求皇天列祖賜助潮水;並乘後潮之際,下小船由鹿耳門嶼登岸踏勘營地,蓦見聖母廟,乃入內焚香默禱,祈求鹿耳門媽顯靈庇佑。鄭王返艦後不久,潮水果然較平時加漲,鄭軍四百戰艦遂得魚貫渡過天險鹿耳門港道,駛入台江,殲滅荷方水陸兩軍,大獲全勝,奠定驅荷開台之基礎。

明永曆十六年(一六六二)春,荷人投降離臺後,鄭王開臺大業底定,為答『鹿耳門媽』顯靈相助之恩,乃大興土木重建神廟於登陸處(位於鹿耳門嶼西北隅濱台灣海峽)。廟分二殿,坐東向西,門迎海口;旁設砲臺,設官把守;並增祀隨艦護軍之三尊聖母神像〔信徒稱曰「國姓媽」〕,贈珍寶、立旗杆,春秋二祭:視為明鄭官建之鹿耳門聖母廟。康熙末年修的《臺灣縣志》記其事云:在鹿耳門媽祖廟,康熙五十八年,各官捐俸重建鹿耳門聖母廟,其廟址位於鹿耳門嶼與北線尾嶼接壤處〔今鹿耳門溪下游北畔〕。其廟凡二殿,前殿祀媽祖,後殿祀觀音,各覆以亭;兩旁建僧舍六間,僧人居之,以奉香火:是為清領時期官建之鹿耳門聖母廟。神殿坐海向山,四周環海,南有七星﹝七個鯤鯓﹞護穴,北有鉤月〔青草崙〕高照,四面浪濤澎湃,彷如羅漢侍奉;鹿耳門媽端坐蓮花之地,日觀萬山聳翠,夜覽千舟魚燈。清雍正乾隆年間,鹿耳門商民雲集、香客如潮,聖母廟香火鼎盛,冠甲全臺。
 
 
地址:台南市安南區城安路160號
電話:06-2577547
傳真:2572170

3.鹿耳門天后宮
鹿耳門天后宮
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,延平郡王鄭成功率領四百餘戰艦抵達台灣鹿耳門外沙線,因水淺船隻無法行駛,鄭氏乃設香案焚香祝禱祈求媽祖助漲潮水;果然水升丈餘,於是揮軍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嶼,進而趕走荷蘭人,因而改寫了台灣的歷史,鹿耳門遂成為偉大的古蹟。
 
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,於明永曆十五年 (西元一六六一年) 延平郡王鄭成功登陸後首建,由於歷史悠久,媽祖威靈顯赫,常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全國各地前來進香膜拜。根據歷史文獻記載,鹿耳門天后宮,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,當時稱作“媽祖宮”,奉祀天上聖母;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“天后宮”,咸豐五年,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,同治十年,曾文溪改道,天后宮遭沖毀,「開基媽祖」神像暫祀民家,民國三十六年再重建,民國六十六年復重建,目前尚未完成。
 
鹿耳門天后宮供奉的鄭成功隨艦媽祖,係中國稀產寶貴之“宣芝木材”雕刻而成,其手法出自名家,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。鹿耳門天后宮除媽祖神威顯赫外,另陳列有市政府疏浚鹿耳門溪時於古廟址出土的古天后宮“重興天后宮碑記”、“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”,以及其它古器物,實質反映了台灣古代工商業發展情形和中國往來的關係,同時亦說明了鹿耳門天后宮這座古廟當年不但是信仰所繫,也是海上交通及工商發展上佔有之重要地位,而在歷史上留下其長遠的影響。
 
鹿耳門天后宮,宮殿巍峨雄壯,正門俯視鹿耳門港口,南對安平古堡與四草砲台,東望萬頃台灣最大鹽場 (台南科技工業區建地) 西臨台灣海峽,沿海有青翠茂密的防風林,迤前為聞名的鹿耳門古港道;今鹿耳古港道遍植蚵架,竹筏橫臥,偶爾帆影兩三點綴溪面,朝暉夕陰,令人有發思古之幽情。
 
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七十三年舉辦台灣首次之“甲子年護國祈安羅天大醮”,歷時四十九天,由當時台南市長蘇南成擔任總主會,一時國內外嘉賓雲集,典禮莊嚴盛大,在數萬信徒、龐大藝陣,遵循古禮之下,自鹿耳門古天后宮遺址沿鹿耳門溪,護送「媽祖船」進入台灣海峽,尋覓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島的路線,以緬懷鄭王開台之豐功偉績。早期台灣居民大都由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遷徙而來。媽祖,在海上解救海難的海上女神。 遂成為台灣最重要的信仰,而台南鹿耳門由於是鄭成功抵台的門戶,當地的天后宮也因此就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媽祖廟之一。
 
相關網站:鹿耳門天后宮
地 址:台南市媽祖宮一街136號
電話:06-2841386-7 鹿耳門天后宮
傳真:(06)2840317

4.海尾寮朝皇宮
海尾寮朝皇宮  
【海尾寮朝皇宮】座落於台南市安南區海中街101巷10號,海尾寮是古台江內海的一部份,也是浮覆地海埔新生地上所誕生的聚落,為安南十六寮之一「大道公廟海尾寮」。其祭祀圈的範圍廣大,南邊自鹽水溪以北的區域,以海佃路四周之居民為主,到北邊本淵寮安中路二段與海佃路交叉處之相關區域。換言之以海尾寮為主的行政劃設有海東、大安、理想、海西等里,加上溪心里一部份以舊時的十字路為界,海中街以南外還含括部份溪仔漧的區域(1931年(昭和六年)台灣堡圖上記載的村落,範圍是嘉南大圳(屬鹽水溪大排段)以南,鹽水溪以北的區域。有溪東里、安富里、溪漧里、海佃里、幸福里、國安里;是1976年後,因行政劃設所產生的新社區)。

海尾地名的由來,可能是因地處海邊,為海水之尾,先民胼手胝足於此地搭建拓墾草寮,故名喚為海尾寮;另有椪舍寮之稱,乃紀念府城首富吳椪舍,招募將軍區吳姓族親開墾結庄海尾,所以在海尾寮朝皇宮內設有椪舍學堂,因還是公厝時,即為海尾民眾集會場所的中心,設有傳統漢學的教授講堂,於是緬懷過去,發揚海尾的文風氣息,感念海尾人才輩出的貢獻,大廟興學是海尾寮現今極力推廣的活動,所以成立於2006年的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就在朝皇宮大廟內。境內居民有吳、楊、周、蘇和郭姓等,其中以來自將軍、樹仔內、箔仔寮(今雲林四湖)等地的吳姓為海尾之代表姓氏,直至今日仍有「海尾吳」之稱呼。 
海尾朝皇宮創建於1878年(光緒4年)主祀保生大帝(海尾大道公)。開基保生大帝與府城下大道良皇宮(府前路340號)有較深的淵源,不同於安南其他聚落,分香於學甲慈濟宫。廟內同時有奉祀南海觀音佛祖、註生娘娘、福德正神、中壇元帥、虎爺、田都元帥,2001(民國90年)建太歲殿奉祀斗姥元君、南斗、北斗、太歲星君等庇佑境內平安與地方繁榮。 
海尾寮朝皇宮在1938年(民國27年)成立陣頭「宋江陣」,其響亮的名氣有著如此的諺語:「未曾看過海尾斧,也要聽過海尾鼓」!陣頭組織起源於早期生活貧困,溪北(曾文溪以北)會搶奪溪南村落的財物,據說還會發通知,於何年何月何日要進行搶劫,故有宋江陣之組成,來保衛鄉里。師承於七股海邊的村落龍山地區,是藍腳巾系統,陳卿寮及總頭寮之宋江陣是源自海尾宋江屬藍腳巾。目前編有操練手冊由資深隊員教導,展演上陣為34人,加上相關人員及遞補成員共約為60~70人左右,成員以海尾當地子弟為主。朝皇宮重大節慶為三年香六年醮,即三年一次陣頭遶境(辰、未、戌、丑年)活動,六年一次建醮在卯年(兔年)與酉年(雞年),建醮是普渡祭祀儀式因無遶境,所以無展演陣頭活動。出陣期間若友廟同年有大活動會配合出陣操演如土城香等,及參加不定期媽祖宫媽祖、大眾廟大眾爺的出巡。
 1971年(民國60年)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,封賜日本飛行員杉浦茂峰為飛虎將軍,祭祀在境內的「鎮安堂」小祠內,由於中、日民眾爭相前來的參拜,於1993年(民國82年)擴建為廟宇(大安里同安路上),是海尾的一段傳奇故事。又2008年(民國97年)成立台江分校社團車鼓陣,及培訓小小宋江隊員傳承武術精神,並於2011年辛卯年祈安清醮時,為厚植文化大業「大廟興學」並再現台江風華,舉行了「文化建醮、百年樹人」的文化活動,是深耕在地文化的重要標竿。


地址:台南市海中街101巷10號
電話:06-2561020